《正月十五夜灯》
唐 张祜
首页 > 新闻资讯 > 平台动态 > 正月十五丨就要团团圆圆闹元宵!!!
《正月十五夜灯》 唐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,正月中旬动帝京。 三百内人连袖舞,一时天上著词声。 小孩儿,小孩儿,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 什么时候戊戌年春节算是真正过完了呢?那当然是要等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啦! 元宵节,又称上元节、元夜、灯节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每年正月十五,人们都要点起彩灯万盏,以示庆贺。 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”这就是辛弃疾当年元宵赏灯时留下的著名诗篇。出门赏月、燃灯放焰、喜猜灯谜、共吃元宵,是我们世代相沿的习俗。 在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里 赏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元宵 成为了家家户户的必修功课 元宵节具体都有哪些习俗 小海豚给大家扒一扒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夜为“宵”,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。 吃 元 宵 元宵作为食品,在中国由来已久。 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后称“元宵”,生意人还美其名曰“元宝”。 古时“元宵”价格比较贵,有一首诗说:贵客钩帘看御街,市中珍品一时来。帘前花架无路行,不得金钱不得回。 北方“滚”元宵,南方“包”汤圆,皆取团圆之意,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,年年欢聚。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,传统习俗中许多都与“灯”有关。 耍龙灯,也称舞龙灯或龙舞。传说,早在黄帝时期,就出现过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。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,是汉代张衡的《西京赋》。而据《隋书·音乐志》记载,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《黄龙变》也非常精彩,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。中华民族崇尚龙,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。 耍 龙 灯 走 百 病 走百病,也叫游百病,散百病,烤百病,走桥等,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。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,结伴而行,见桥必过,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。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,有的在十五日,但多在十六日进行。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,成群结队走出家门,走桥渡危,登城,摸钉求子,直到夜半,始归。 猜灯谜又称灯谜打灯谜, 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。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, 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,燃放焰火, 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,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。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, 所以回应的人众多, 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。 猜 灯 谜 舞 狮 子 舞狮子,又称“太平乐”。 一般由三人完成,一人充当狮头,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,另一人引狮,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。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,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。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,南北朝时开始流行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,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,有抖毛、打滚等动作;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,有腾跃、蹬高、滚彩球等动作。 紫姑也叫戚姑,北方多称厕姑、坑三姑。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,占卜蚕桑,并占众事。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,为大妇所妒,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,成为厕神。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、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,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。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,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。 迎 紫 姑 踩 高 跷 踩高跷,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。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,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。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,身着戏装,浓妆艳抹,且歌且舞。而踩高跷的角色, 因为各自身份不同,所以造型各异,高低不一。非常具有观赏性。
妙
法
煮
汤
圆
1、轻轻捏
在下锅前,应用净手微捏元宵,使其外皮上略有裂痕,这样下锅煮透后的元宵里外皆熟,不会夹生,且软滑可口。
2、开水下
待水烧开后,把汤圆慢慢放入锅内,并同时用勺将其轻轻推开,朝同一方向轻轻搅动,使其旋转、不粘锅。
3、慢火煮
旺火煮上片刻,待汤圆浮起后,迅速改用小火慢煮,否则会使汤圆在锅内不断翻滚,煮出的汤圆外熟里生不好吃。
4、点冷水
在煮汤圆的过程中,每烧开一次锅应同时点入适量的冷水,使锅内的汤圆保持似滚非滚的状态。开锅两三次后,再煮上一会儿,便可出锅食用。
5、勤换水
如果煮的是元宵,锅内的沸水连续煮过两三次汤圆后,就需要及时换水了。因为这时锅内的元宵汤已变得稠腻,如果再继续使用下去,不但元宵熟得慢,而且容易夹生。
6、快出锅
已经煮熟的汤圆如果一下子吃不完,就应该及时出锅,并将其置于洁净的冷开水中,待冷却后捞出装入盘中。
小常识
最后~ 千翼科技提前祝大家
下一篇: 网站开发之前,你必须打的“预防针”